【靜紙 THE MOMENT】

JCCAC藝術節2021主題展覽

10.12.2021 – 9.1.2022

超過20位插畫師及藝術家以創作找尋內在情感, 以呈現作品找尋共鳴,為大家帶來舒發內心情緒的一個出口

過去兩年間,旅行活動停止、不能隨意在街上走,人們轉而居家工作或上課、社交必須保持距離,隨心所欲地跟朋友相聚不再,整個世界的人也在改變生活習慣。大家都習慣了這種靜止狀態嗎?

是次「靜紙」創作展將於JCCAC藝術節期間以主題展方式舉行,為期一個月。每位插畫師和藝術家足夠的展示空間內自由創作。近年多元創作成為趨勢,設計及創作已不再局限於單一媒體,是次項目以展現及探索這種多元創作的可能性為目標之一,因此作品內容將突破平面創作,並以系列作品來展示,形式包括立體裝置、混合媒體、及影像等。

Time: 11:00 - 20:00 (every day)
Venue: JCCAC L0 & L1 Galleries
FREE ENTRY

超過20位藝術家參與,
創作藝術展、講座分享、現場示範及工作坊

- 展覽 -

展現多元創作的可能性,混合平面、立體裝置、混合媒體及影像等媒介

置身這時代關口,大家或會對未來感到擔憂緊張,情緒出現焦慮不安,或許在靜止的生活狀態下,我們都需要出口。對生活敏感的創作者們就在這新常態下,透過筆紙作自我對話,聆聽內在感受,累積更多創作意圖,繼而思考執行方法,把靜止狀態中生出的各種感受、感覺與意念,附於靜默的紙張之上,成為這次展覽的各項作品,為藝術創作找出口,以作品找共鳴,讓觀眾找到抒發內心情緒的出口。縱然我們都被困在這座城,但也不可失去對生活的期望,更不可失去內心的信念。

ava logo_tc_V

- 參展藝術家 -

插畫視藝:林皮 、Carmen Ng、李香蘭、謝曬皮、Kinchoi Lam (絲印)、Momo Leung
裝置:宋鈺、黑山、OO Huen、Hilda Fung、Peter Wong W.W.
混合媒體:Jake Zhang (動畫)、K. Wong Wong、小蓮婆婆 (刺繡)、Terence Choi、巨貴妃、林嘉儀
立體創作:Anna Li (陶瓷)、Ruby Woo(玻璃)、Margaret Chu (雕塑)、Helen Tam 雕塑、徐梓飴 (重用塑膠雕塑)

空間 by Peter Wong W. W.

空間 by Peter Wong W. W.

靜下來就是為了腦袋有更多空間創作! 創作是需要安靜和空間,懂嗎?

直至我們靜止⋯⋯ by 徐梓飴@&dear

直至我們靜止⋯⋯ by 徐梓飴@&dear

資源消耗得太快,沒有半刻靜止過; 垃圾被丟得太快,只有半刻燦爛過。 雕塑用上大量回收膠樽,升級循環。 將原本被視為只能在堆填區渡過餘生的廢 棄之物,變成藝術作品,用材料本身的經 歷訴說這原已靜止的故事。 讓靜止重新啟動,注入第二次的生命, 希望回帶到最初最美的一刻。

by 謝曬皮

by 謝曬皮

從前以為創作是很依靠自由意志的事,也 以為藉著網上平台的普及,很多說話和想 法可以自由地表達。後來發覺事實不是如 此,很多作者慢慢會根據讀者的喜好和社 會熱話去創作,也經常自我審查,避開敏 感和容易有爭議的話題。社會上相對自由 的時候已經有此現象,未來當創作自由更 加被收緊時,實在不敢想像作品會有多難 看和虛偽。

T.H.I.N.K. by K. Wong Wong

T.H.I.N.K. by K. Wong Wong

Let thoughts fly and linking together.

原地推進 by 林嘉儀

原地推進 by 林嘉儀

作品主要探討城市人的生活模式,以縫紉機及筆分別在布及紙上不斷來回跑,每 次都只留下幾道痕跡,在不斷往返的旅程中所建構的風景是在獅子山下的我們及 沿路風景。

快樂動物園 by 小蓮婆婆

快樂動物園 by 小蓮婆婆

牠們如常地生活,看著同一個窗口, 同一片風景,日復日⋯⋯ 今天也是快樂的一天。

我擁有了所有想要的東西 by 巨貴妃

我擁有了所有想要的東西 by 巨貴妃

我很想擁有我想要的東西。我們大聲歡笑,跳著 舞,靜靜的跟著它偷東西。在這份作品中,我起 了它們的姿態、表情及想對我說的話。

美好 by 路比

美好 by 路比

小時候,爸爸只管玩,媽媽只管吃。 我們四兄姊妹就在食玩瞓中成長。 爸爸媽媽給我們美好的回憶。 回憶把我變得強大,温暖著心靈。 當遇到困惑、失落時, 打開這一頁,心情又平靜回來。 繼續抬頭向前走!

狐狸畫家 by 梁家碧

狐狸畫家 by 梁家碧

「轉動發條」系列的其中一張作品狐狸畫家。發 條代表推動力、有時也令我聯想起人生主宰著其 前進與後退;向前轉動?往回倒帶轉動?或者, 只是單純不上鏈讓人生稍歇。狐狸總是給我飄泊 及居無定所的感覺,令我想起插畫之路上的不安 定。我幻想如果我是一隻漂泊的狐狸,繪畫是我 唯一的行囊,在漫天風雪下,我們能否依舊畫出 心中的太陽?

季節故事 by 林建才

季節故事 by 林建才

系列利用了絲網印刷技法,描繪了以動物為主 角,想像出來的四季風景。被風吹亂頭髮的獅 子、圍在一起曬太陽的棉羊、享受秋日微風的 白鴿和冬日陽光下的鯨魚⋯⋯

夢時 by 李善琨

夢時 by 李善琨

起蝶我的迷思。土包系列風格創作,再用日常生 活得來的發票,繪上圖畫日記,剪出蝶型,記錄 生活上的點滴。

- 連繫活動 -

免費講座及示範:透過多元化的形式,感受及學習以創作為內在情緒找到合適的修復方式與釋放的出口

免費講座

對生活敏感的創作者們就在這新常態下,透過筆紙作自我對話,聆聽內在感受,把靜止狀態中生出的各種感受、感覺與意念,附於靜默的紙張之上。分享除了會分享林皮自己的創作外,也會簡單為大家重點介紹另外幾位的參展藝術家作品。

分享嘉賓:林皮
林皮,香港土生土長插畫師,擅於以塗鴉、繪畫、漫畫及插畫來記錄生活。創作靈感來自內心感受及大自然,愛以珍惜念舊為題。

屢獲殊榮的獨立動畫導演、編劇及插畫師張俊杰,將以幾部由他本人原創動畫為例子,分享他在創作過程中對於構建世界的策略。

分享嘉賓:張俊杰
張俊杰(Jake Zhang) 來自廣東中山,是一名獨立動畫導演、編劇及插畫師,現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媒體藝術實踐助理教授,前美國薩凡納藝術設計學院香港校區動畫教授。 作品入選多個國際電影節及獎項,包括香港第八屆動畫支援計劃金獎(Tier2)、55屆安娜堡電影節評審獎等。

講座分享以藝術家朱卓慧的一件紙雕塑為主, 從香港土地的發展歷程之中, 找出一個消失廟頂的來龍去脈, 並以藝術家角度分享對廟頂創作時的感想

分享嘉賓:朱卓慧
朱卓慧是本地跨媒體藝術家,從事雕塑和繪畫創作,關注「物與空間」、「時間」、「回憶」等主題。近年致力於紙藝變奏並製作大型雕塑,結合童話式想像及現實狀況,以戲劇化手法探討人倫關係及城市生活處境為創作方向。

– 第一節 –

游走於潮流玩具到中型的立體創作,介紹其中的創作過程及轉變。

分享嘉賓:譚詩慧
Helen Tam,香港本地插畫師 ,喜歡把快樂甜蜜的感覺繪畫至作品上,希望帶給大家歡笑及鼓舞。創作「茶記包包」系列品牌,除了把主角菠蘿油妹妹製作成各類產品外,也有參與不同的授權活動、本地及海外的展覽等。

– 第二節

介紹 &dear 十年來做過的各種重要項目和轉變,引申到即使核心價值不變,創作的路上仍能有無限的可能性。

分享嘉賓: 徐梓飴 @ &dear
徐梓飴,藝術團體 &dear 創辦人之一,以藝術宣傳保育環境和動物的訊息。曾與多個環保團體合作,設計視覺及升級循環裝置藝術等。

示範

當插畫結合立體書時,奇幻的世界觀充滿了層次與立體感,令觀者跌入了愛麗絲的兔子洞!除了可學到隧道書的製作和構圖技巧、木顏色上色技巧外,將來亦有機會在工作坊一同學習製作。完成作品後,隧道書可作為展示於家中的應節藝術品。

分享嘉賓:梁家碧
本地插畫師 Momo Leung 的插畫隧道書作品曾於 K11 showcase 作個人展覽,擅長奇幻細緻風格的本地插畫師,多年從事插畫經驗,作品曾入選多個展覽及與多個品牌合作。喜愛自然元素,擅長使用水彩、鉛筆和木顏色等媒介。目前活躍於以導師身份舉辦不同插畫工作坊、品牌插畫工作,個人繪本創作中。

PureHay會首先分享自已在概念設計的經驗和創作心路歷程,包括動畫及遊戲設計的前期工作。而第二部份則會示範一個名為《隔膜飄散》的電繪作品。

分享嘉賓:歐陽俊禧
歐陽俊禧 (PureHay), 香港插畫師協會會長,八十後電繪插畫家,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多媒體科藝理學碩士。繪畫風格方面以「數碼龐克」、及「分拆、重組、精密」為主要視覺表現。而近年更喜歡以「舊香港」結合機械的創作去舒發心中情懷。

混合媒介一直是藝術家喜愛的創作方式,因為它打破不同媒材的使用規則,令創作過程更有趣,畫面效果更多層次,熟悉不同媒材的特點便更容易創作具個人風格的作品。Kori Song 熱愛圖畫書創作並出版多本繪本, 透過今次分享示範過程,讓大家瞭解插畫背後的創意思考以及如何讓畫面具有豐富質感。

分享嘉賓:宋鈺
宋鈺(Kori Song),自由插畫師, 熱愛圖畫書創作並出版多本繪本,明周專欄插畫師;作品入選2020年波隆納插畫展。

置身這時代關口,大家或會對未來感到擔憂緊張,情緒出現焦慮不安,或許在靜止的生活狀態下,我們都需要出口。示範介紹如何在把「心情」記錄下來,並為自己整作一本「心情出口」小書。縱然我們都被困在這座城,但也不可失去對生活的期望,更不可失去內心的信念。

分享嘉賓:林皮
林皮,香港土生土長插畫師,擅於以塗鴉、繪畫、漫畫及插畫來記錄生活。創作靈感來自內心感受及大自然,愛以珍惜念舊為題。

免費導賞團

於JCCAC 1樓及0樓畫廊內進行,並於周末安排最少4次導賞團,並歡迎學校於星期一至五預約導賞。這些導賞團將向公眾詳細訴說藝術家的故事和創作過程。

工作坊

供大眾參與的收費工作坊,於示範講座後公佈詳情。